股票无息配资开户 焚香祭祖:中元节的由来|新知

发布日期:2024-10-07 12:32    点击次数:174


(原标题:焚香祭祖:中元节的由来|新知)

文博时空 作者 董严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唐?李郢《中元夜》

唐代李郢的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寺的中元节夜景,月光下水中的仙人身影引发诗人幽思。今人已经几乎忘记了这个节日,而它却在白日暑气和早晚秋凉的交替中悄然而至了。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其节俗始于古代儒家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节的形态,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佛教受儒家影响,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注重孝道,因此中元节祭祖节俗得以扎根民间。

01

儒家祭祖与阴阳思想

“秋尝”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于秋季举行的宗庙之祭。《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秋尝祭祖”是按照儒家的礼制,在秋天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正是儒家敬祖孝道思想的体现。

农历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学中也有特殊含义。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汉代的经学家按照这一原则,在《周易》中找出12个特殊的卦,其中代表农历七月的即为否卦。

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卦为三个阳爻、坤卦为三个阴爻。这代表农历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同时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即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因此,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变化趋势逆转的最中心点,从此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在古人的观念中,逝去的亲人已经去了阴间,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变化的中心点祭祀亲人,可谓“恰逢其时”。

02

佛教结夏安居与《盂兰盆经》

在佛教盂兰盆节时期,僧人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众僧人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同时佛教有被称为“孝经”的《盂兰盆经》,其主要情节为目连救母。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其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她屡屡趁儿子外出时,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死后随业力刹那间就入了饿鬼道。尊者目连成道后以神通力观见母亲受种种苦。于是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

这一孝亲理念及冥界文化也与七月半原初纪念祖先、礼敬亡灵的主题相一致,使得此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郁,主题愈发明确。举行盂兰盆会,既是佛教传教之需要,又体现了祭祀祖先鬼魂的孝道传统,逐渐成为固定的节俗流传开来。

《盂兰盆经赞述》(P.2269) 唐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盂兰盆节的相关传说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目连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偶像,“目连救母”故事也在后世流传中不断演绎、更新。

目连戏雕版 明 安徽博物院藏

目连守孝壁画 榆林窟五代时期 敦煌莫高窟

03

儒释道融合

中元节也与道教信仰有关。“中元”,是与“上元”“下元”并举之概念,三者合称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气之本,正气者,道之宗”,所谓“三元”,即天、地、水三种元素。在殷商卜辞之中,已可见对于天地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成熟,及至春秋,水神信仰已从天地崇拜里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独立神格的祭祀对象。与此同时,原本抽象的信仰对象逐渐人格化,并形成了一套与凡间相互映照的“官僚化”神灵体系。

道教中元日虽在魏晋时期已有固定日期,但尚未形成分明的主题。直至传为唐初道士刘无待所撰《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出现,才勾画出道教中元日活动与仪轨的蓝图。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使其无需像佛教那样逢迎中土文化,其节日主题不止于迎合孝道,而是扩大到“分别善恶、降罪拔苦”,使这一节日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道教又巧妙地融汇儒、释思想,将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蕴融入中元节内,强调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异,明确了中元日所拥有的独特“使命”,“玄都大献”亦逐渐为中元日所独有,成为其最重要的节庆方式。

三官出巡图 南宋(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不同时期,盂兰盆节和中元节地位随不同皇帝对宗教兴趣爱好的转变时高时低,交替变化。武则天崇佛,在洛阳南门举办过隆重的宫廷盆斋仪式;唐玄宗信道,由皇室举办的盆斋活动一度萧条;代宗佞佛,于大历元年(766),“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庭,陈于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寮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会昌四年(844)以前,斋会盛极一时,诸寺做的盂兰盆供都十分精妙,人们也在七月十五日游览诸寺,场面十分热闹。唐武宗意在灭佛,所以将佛寺的盆供搬到道观,以供观赏,这样的举动引起了百姓极大的不满。

《点石斋画报》上的《超度孤魂》 晚清 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唐一代,佛道两教兴衰交替,盆斋和中元节的规模亦随之变化,但从百姓对斋会的极大兴趣和对武宗灭佛一事的态度上大致可以看出:盆斋在唐代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道教和中元节虽然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但此时并没有成为主流。唐末宋初杂用“中元”“盂兰”,再到南宋以后专用 “中元 ”,北宋中期以后,“中元节”逐渐固定成为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节日名称。不仅在《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使用“中元节 ”,在宋代诗词中也多次直接出现了“中元节”一词。如“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两宋之际道教“中元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名称,市民大众也有了与之相应的节日民俗活动,且其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日。

图片 | 董严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股票无息配资开户




Powered by 专业配资推荐_可查实盘配资排行榜_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